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强强联合 广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来源:央视网编辑:王丽莉发布时间:2024-05-22 查看数0

点击视频

央视网消息:以灯饰、家电、服装等传统制造业起家的广东中山,一度被称为“广东四小虎”之一。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来到这里发现,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当下,中山的制造业正在发生新变化。

机械手高速运转,不同规格的板材精准分拣,按订单自动出库。这是我国首个板式定制家具全链条无人化生产的智能工厂。产线负责人告诉记者,一套个性化家具从原材料上线到产品出库最多只用4个小时。

广东顶固集创家居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辛兆龙称:“家居的个性化需求更高、更新迭代也更快,我们原有的生产能力很难去满足市场的变化,通过这次的产线升级,既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效率,同时也可以让我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领先一步。”

企业下定决心要打造无人化智能工厂,可无先例可循,花巨资买来自动化生产线,但却卡在了控制系统上。

辛兆龙回忆称:“国外确实有这样的一套系统,要3000多万欧元,觉得太贵了,可能不值得,因为我们整个设备的投入当时大概在2亿元左右。”

政府搭平台强服务 中小企业技改有底气

这家家居制造企业在最初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中山市众多中小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所要面临的共性问题。中山市有8万多家工业企业,纺织、家具、灯饰、五金等传统产业占了七成,并且99%以上都是中小企业。成本上升、利润下降,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但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不敢转、不会转、没钱转的困境。怎么办?继续来看记者的调研。

针对企业面临的共性技术难题,中山打造了为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引进培育100多家智能化制造、数字化管理的软硬件服务企业,组建了70人的转型诊断专家队伍,为企业提供免费诊断服务和一揽子智能化转型系统解决方案。

中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黄贤龙称:“有了解决方案,我们市财政5年拿出50亿元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还联合11家银行开展数字化智能化项目贷款,市财政对数字贷实行全额贴息,有效降低企业转型成本。”

辛兆龙称:“政府不仅在资金上给我们提供了支持,还通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荐了行业内的一些先进的自动化设计公司以及一些高校专家的资源。”

企业最后用了2000多万人民币,不到国外采购十分之一的价格,在国内首次自主研发成功了柔性定制无人化智能生产线的控制系统。生产线的投用让顶固的生产效率提升30%,差错率从15%下降到8%。

传统制造深度转型 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

除了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根据中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提供的数据,截至目前,广东中山全市有3036家企业完成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六成多。具体到今年1—4月,中山有26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62.3%,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8.7%。

目前,中山拥有世界级“灯塔工厂”1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省级以上项目32个、国家级2个,建设28个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累计带动8500多家企业上云用平台,加速实现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

“以新破局” 再造发展引擎

在推进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的同时,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各特色产业集群,中山市还提出,集中优势资源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这家看似不大的光电企业是中山自己培育孵化的一家专精特新企业,专注于研发、生产离子源设备。去年底,他们的产品线实现了从零部件到整机装备的突破,开始大批量生产出货。他们的产品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

博顿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冀鸣称:“离子源是高能量粒子装置,主要应用在原子级和纳米级超高精度的极端加工制造领域,我们经过这几年的积累,实现了从精密光学到光通信、航空航天等多个行业领域应用的突破。”

记者在中山采访时发现,很多像博顿光电这样走在科技前沿的光电企业在中山孵化。这家企业生产的纳米级光学镜片模压机,首次实现了国产替代。

布局“高价值”产业链 打造大湾区“光谷”

中山为什么会聚集这么多光电行业全国领先的企业,带着问题,记者来到了中山国家级高新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正在布局“高能级”“高价值”的光电信息产业链。

中山火炬高新区科创发展和投资促进局副局长郑颖新介绍:“这是我们新的招商目录,里面新增了光电设备、新一代光电元器件、光电显示、光电软件、激光应用等全新领域。我们就是想依靠中山的制造业基础以及区位优势,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光谷’。”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中山早在十多年前就引进培育了上百家光电企业,大多生产传统的镜片、镜头等设备,是全国三大光学冷加工基地之一,在成像和光电子产业细分领域占全国市场一半份额。

但同时也面临着企业大多规模不大,产品多处于产业链的中间环节,附加值不高,利润大头被下游厂家拿走了。如何走出产业发展困境,中山选择了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

龚俊强,中山光电协会会长,也经营着中山光电产业的龙头企业。他告诉记者,协会正在引领全市300多家光电企业,加速与人工智能、元宇宙、机器人、空间通信等新领域融合,形成新质生产力。

加大投资力度 加速技术落地

“以新破局”,再造发展引擎。中山市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加速技术落地,形成新兴产业。

中山投资10亿元引进新型研发机构,组建了光电生物纳米检测与制造、可视化3D装配与数字孪生、未来光场与智慧城市等18个科研实验室。

在中山留学人员创业园的涂格科技公司,是中山市引进长春理工大学孵化出的高科技企业,目前正和中山市的风电、无人机企业联合攻关,通过3D打印生产企业急需的高性能碳纤维材料。

长春理工大学教授王菲表示:“它是大湾区的一个几何中心,中山为我们提供了研发的基础条件,还给了我们一些孵化的资金,所以我们选择落户在中山去落地孵化。”

今年,中山市将投入35.4亿元用于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力争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5%,高新技术企业超3000家。

记者在中山的调研中感受到了高质量发展的活力,企业在追求转型发展中不断挑战自我,政府则在不遗余力地搭平台、强服务、促发展,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在这里强强联合,在固本兴新中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编辑:刘珊 责任编辑:刘亮

网友评论

已有0人评论,0人参与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冰城新闻
    冰城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哈尔滨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地址:哈尔滨市香坊区华山路1号 邮编:150036 总机:0451-87996114-转各部

    黑ICP备08003366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811610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2332007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