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 品读四季之美,体察时序之变

来源:央视新闻编辑:王丽莉发布时间:2024-04-13 查看数0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农耕文明孕育了我们民族的勤劳;寒暑交替、日月流转,四时八节展现了我们民族的智慧;冬夏二至为节候,春秋二分定寒温,寒来暑往承载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2024中国诗词大会》第六期,让我们相约“寒暑”,用心触摸四季的脉搏,用情聆听寒暑的交响。

深耕沃野、播种希望

以移轴摄影复原农耕文明

在世界文明史中,农耕文明源远流长,自远古的刀耕火种,至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夕,由田地、耕牛、犁具和农夫所构成的画面,直是最生动、最常见的劳作场景。犁,这一世世代代依赖并运用的农具,更是顺应自然、利用自然、不断变化出新的标志。

本集节目中,创新运用了移轴摄影技术,结合中国农业博物馆的微缩农具,演绎复原了古代农耕的繁忙景象,通过节目我们得以一窥直辕犁、曲辕犁、水田耖等农具的巧妙运用,也看到耧车作为一种古老的播种工具,展现出的精巧设计和高效播种能力。在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的今天,诗词成为我们回归田园、亲近农事的桥梁,它让我们这些从农耕文明中孕育出来的华夏子孙得以世代感受农业的艰辛与美好。

舌尖起舞、味蕾绽放

以美食互动绘就闲适生活

鲜美多汁的食材,配上精心调配的佐料,经过巧手的烹调,汇聚成一道道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每一口都是一场味觉的盛宴。“碧碗调冰饮蔗浆,水仙借我一轩凉”,当清凉的口感与绵密的香甜交织在一起,不仅让我们体会到了古人纳凉解暑的意趣与巧思,更展现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享受。“雕胡先晨炊,庖脍亦云至”,则描绘出隐逸山林、远离尘嚣的闲适与宁静。这些美食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更透露出美食背后古人对生活的精致态度。

地缘相近、民心相通

以诗词祝福“友谊新丝路”

中老铁路,这条采用中国标准并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联通的铁路大动脉,从繁华的昆明一直延伸至老挝万象,不仅是旅游、商务的便捷之路,更是中老人民的发展路、幸福路、友谊路。

本期“千人千问”环节邀请到了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昆明机务段的哈尼族动车司机李光登出题。选手们以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对中老铁路的赞美与祝福。“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仅是对铁路建设的生动描绘,更是对中老两国人民智慧与勇气的颂扬。中老铁路的建成通车,不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成就,更是中老两国人民友谊与合作的象征。

笔墨丹青、情景交融

以屏风描摹古今诗意情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积淀了三千年的诗韵,而诗与画之间的“同源”传统同样历史悠久。诗,作为语言艺术的代表,用精炼的文字描绘世界;画,作为造型艺术的典范,用生动的形象展现生活。在诗与画相辅相成的关系中,我们不仅能窥见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更能深刻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东方气韵与审美范式。

本期“画中有诗”环节里,康震老师以诗为魂,以画为骨,将诗词的深远意境巧妙地融入屏风之中。展现在眼前的,既有“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壮丽景色,又有“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的深情离别,更有“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静谧田园。而“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则尽显钱塘繁华盛景。康震老师的画作不仅展现了诗词的韵味,更将我们带入了一个个美丽的诗境之中,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诗词如画、四季如歌。《2024中国诗词大会》第六期,让我们遨游在诗词的海洋,与诸君共品寒暑之美、四季之韵、时序之变。

(央视社教)

编辑:邢斯馨 责任编辑:刘亮

网友评论

已有0人评论,0人参与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冰城新闻
    冰城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哈尔滨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地址:哈尔滨市香坊区华山路1号 邮编:150036 总机:0451-87996114-转各部

    黑ICP备08003366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811610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2332007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