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治理养老诈骗」跳个广场舞,咋就碰上了集资诈骗?老年朋友请留心!

来源:网信郑州编辑:王丽莉发布时间:2022-09-08 查看数0

近年来,针对老年人的诈骗模式层出不穷,其中以“保本”、“高息”、“高回报”为噱头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及集资诈骗类案件逐年增多,推广模式从线上App到线下门店,可谓是花样繁多,无孔不入,投资人也多以中老年人为主。不法分子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进行非法集资的活动,具有隐蔽性强、欺骗性高、危害性大的特征。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法官助理杨茜为大家讲解养老诈骗之理财产品的骗局。

案 情 简 介

2014年至2015年8月间,被告人刘某在北京市海淀区成立多家公司,伙同他人在没有任何金融从业资格的情况下,利用广场舞App及线下门店,通过组织广场舞比赛、参观农业产业园等方式,向社会公开宣传推广理财产品,其公司员工利用招揽借款人、借款人互相介绍的方式,与投资人签订《理财计划委托合同》,约定8%-14%的年化收益率,并承诺返本付息。后被告人刘某及其他共犯被判处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有期徒刑九年至两年不等。

非法集资案件的

“三大手段”

1

装点公司形象,营造项目假象

2

虚构投资项目,混淆理财概念

3

承诺高额回报,编织“造富”神话

本案中,被告人刘某成立公司后,开设多家线下门店,设立多家公司,其中包括农业开发公司、广场舞推广公司等多家公司,通过免费提供广场舞音视频资源,吸引老年人下载使用App,并通过业务员推广、熟人介绍,承诺高额返息,吸引老年人投资。

法 官 提 醒

一是不要轻信熟人介绍、专家推荐、名人代言。不法分子往往借助名人或者专家的知名度为自己的公司及项目背书,使不知情的群众轻信这些所谓理财产品的实力。而熟人之间的推荐也是常见的手段,因为亲友或者熟人也不一定具备鉴别能力,也可能被不法分子的欺骗手段所蒙蔽。现实案例中,不少非法集资公司的业务员就是靠拉拢自己的亲戚朋友赚取提成,所以熟人介绍的理财产品也要慎重。

二是不要轻信高利回报。高利回报是不法分子吸引投资人的“诱饵”,目的是为了吸引老年人“上钩”,不法分子先前支付的高额利息是广大投资人投入的本金,一旦资金链断裂,连本金也有去无回。广大群众在投资时,要理性分析项目的真实性和盈利能力,同时需要认识到,真正有实力、发展前景好、盈利能力高的项目和公司,完全不需要向普通群众进行高息集资,天上是不会掉馅饼。

三是要保持警惕、三思而行。投资有风险,理财需谨慎,尤其是老年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下,容易被不法分子承诺的种种好处吸引,无法做出理性的判断。所以在做出投资决定时,要多和子女商量,多查阅相关信息,要意识到钱一旦进入不法分子手中,再追回的可能性就较小。同时,还要提高留存证据的意识,保存好合同、发票、转账凭证等证据,一旦发现被骗及时报警,减少损失。

网友评论

已有0人评论,0人参与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冰城新闻
    冰城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哈尔滨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地址:哈尔滨市香坊区华山路1号 邮编:150036 总机:0451-87996114-转各部

    黑ICP备08003366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811610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2332007009